威尼斯文化底蕴深厚,这里的建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。威尼斯很多现存的建筑,从城内河道沿岸的住房,到各处的帕拉弟奥(Palladio)式圆顶教堂,都仍保留着16世纪的立面和平面。威尼斯曾是拜占庭和欧洲的贸易枢纽,如今依然繁荣,游人如织,还有世代居住于此的当地居民。两者共同组成了当地独特的社会环境。
作为曾经的商业枢纽,现在要承担一些新的功能,建筑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造。在改造过程中,卡洛·斯卡帕(Carlo Scarpa),大都会建筑事务所(OMA),安藤忠雄(Tadao Ando)等建筑师都大显身手。
里亚托桥(Rialto)边上的芳达科大厦(Fondaco dei Tedeschi)建于1228年,曾用作不同的功能。从原名可以看出,它最初是德国商人做贸易的地方。后在拿破仑统治时期,此处被用作海关大楼,再后来在墨索里尼时期是法西斯政权的中央邮局。该建筑曾于1506年重建。2009年,大都会建筑事务所(OMA)设计了精良的改造方案,保存了这座建筑的历史性。
大都会建筑事务所(OMA)的方案完整地保留了内部庭院,用作公共空间,同时打破原有结构的限制,创造了新的城市观景台。内部的房间则保留了原有的平面布局,现在用做室内装饰展示。屋顶观景台是改造中最出色的部分。
“该方案既微妙又宏大,延续了大厦原有的活力和适用性。此次改造创造了该历史建筑的新篇章,再一次丰富了它的历史。该方案避免了怀旧的重建,揭开了历史建筑的‘神秘’面纱。”
若是乘船参观,最先看到的是多尔索杜罗区(Dorsoduro)西边的海关大楼(Punta della Dogana),是威尼斯城的水路入口。该建筑最初由朱赛普.特拉尼(Giuseppe Benoni)设计,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用作原先的功能。之后废弃了20年,到21世纪初威尼斯城开始翻修、重建,这栋建筑被改造成了展览空间。安藤忠雄的设计让新旧共存,实现了一种平衡,保留了建筑的完整性,让该建筑再生。
威尼斯城的桥与建筑一样重要。圣地亚哥·卡拉特拉瓦(Santiago Calatrava)设计的宪法桥(Ponte della Costituzione)连接了罗马广场(Piazzale Roma)与威尼斯的中央火车站。罗马广场是威尼斯城最大的停车场。在这个几乎只能步行的城市,这些站点就是人们每日进出城的交通枢纽,人流量很大。
1999年,卡拉特拉瓦受委托设计这座94米长的桥。这座桥的设计周全考虑了行人交通路线,与周边建筑的外观和谐呼应。桥两端的Istria 和 Trachite石材与威尼斯城人行道的浅色石材非常和谐。栏杆采用了透明玻璃,显现桥身的曲线,还可以看见桥上的楼梯。梯级较矮,方便行动不便人士使用。这是进入威尼斯城的主要人行道,也是这座古老城市的一个新特色。